一种交通工具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印记

老重庆的交通工具见证了重庆城的变迁

尽管这些交通工具不停地变化更替

但都在我们的记忆中烙下印记

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足迹

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回顾

这些在时代中穿梭的重要角色

1916年:滑竿

为特殊地貌而生

谈起老重庆的交通工具,很多人都会想起著名的“滑竿”。

曾经,在爬坡上坎的重庆,人们琢磨着怎样让轿子更轻便、更适应地形,于是滑竿诞生了。

这种用竹木制成,形制简单的小轿,有“老重庆出租车”之称。

现在,滑竿仅在周边的山区风景点内可见,既方便游客上山下山,也成为体验山地风情的一种途径。

1933年:柴油客车

票价可买10多碗小面

重庆城第一辆柴油客车,路线是曾家岩至七星岗线路,几个月后延伸至旧城区小什字为终点。

紧接着又添置了5辆汽车,分曾家岩至两路口、至七星岗、至较场口、至小什字四段行驶。

每段票价银5分,按当时的购买力计算,可买10多碗小面,普通市民根本消费不起。

1938年:轮渡

夹杂着江湖人情

1938年1月1日,重庆主城的轮渡开航,第一条航线是储奇门至海棠溪。

从此,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,轮渡成为了重庆市民过江的首选交通工具。

那时候轮渡没有窗户!

伸手就能和江风来个亲密接触,坐在凳子上能感受到脚底传来的马达震动,

突突突的声音大得想在船上说句话都得扯着嗓子。

现在汽笛声远,轮渡——这条江上的路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,如今成了一种观光工具。

1945年:缆车

老一辈的记忆

缆车曾是重庆人最主要的出行工具,尤其是重庆的闹市区,当时沿江地带修建了好几条缆车:朝天门缆车、望龙门缆车、两路口缆车、临江门缆车。

由于当时车厢的门和窗户都没有封闭,缆车在鱼腹处错车时,

上下车厢里的乘客互相确认一下眼神,也曾经是乘坐缆车的一大乐趣。

而沿着轨道两边,排满了开茶馆的,还有卖香烟瓜子零食小吃的。

这种缆车的交通工具为重庆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出行方式,成为那个年代最具特色的交通之一。

1956年:无轨电车

伴随山城近五十年

拖着两条长长电线“辫子”的无轨电车,是关于重庆公交的最早回忆。

1956年,重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通车,值得注意的是驾驶员全部为女性。

听老一辈的人说,那时他们每天最高兴的事,就是坐着电车去上学,在车上还特别喜欢站在车厢连接处,丝毫不顾上学前父母“车厢连接处危险”的嘱咐。

如今,电车已经消失了,但会发现隐藏在这座城市里不起眼的小电桩,它们是电车时代的痕迹,见证了重庆电车从无到有,再从有到无的历史。

70年代:常压燃气车

别名气包车

气包车的真正名字叫做“常压燃气车”。

那个年代由于石油短缺,天然气成为公交车主要燃料,但由于缺乏压缩技术,每台车只好“头顶气包满街跑”。

但是天然气烧掉一些,气包会随着车身抖动而晃荡,让人觉得悬吊吊的。虽然气包车看起来很危险,却未发生一起事故。

上世纪80年代,是气包车的鼎盛时期,重庆有1/3公交车以天然气为燃料。

大概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退役,但它无疑是重庆交通史上最别具一格的一景。

80年代:铰接客车

重庆公交主力

到了80年代中后期,一辆“气包车”不能满足乘坐需要。
于是就把两台“气包车”用铰盘连接起来,用连接带包裹着,成为铰链式公交车。
当时,铰接车是一种流行。
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,压缩天然气即CNG公交车,成为重庆公交主力车型。

进入21世纪,能源革命催生出LNG公交车,又推动车型换代升级。

80年代:索道

30年历史的见证者

长江索道可以说一直都是重庆的城市名片,自从像《疯狂的石头》、《北京纽约》等电影在这里取景后,就一直名声在外,可以说是游客心目中来重庆必体验的项目。

重庆长江索道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,其实长江索道是重庆第二条过江索道,第一条是嘉陵江索道,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人们快速过江。

但是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,跨江索道的运输功能逐渐弱化,索道停运。

不得不说,要看重庆江景,长江索道是最好的选择。

90年代:快艇

两江水翼飞船

快艇,重庆人更喜欢叫它水翼飞船。

上世纪90年代,未修通高速公路,它一直是重庆主城前往涪陵、万州方向最快捷的交通工具。

当时,重庆主城区到万州,坐车约需10多个小时,而坐快艇6个小时就到了,节省时间让它成为沿江人民上下首选交通工具。

当时最出名的快艇分别叫慕仙号、慕娘号、慕妮号,都是从俄罗斯引进。

随着高速路飞速发展,到了2005年,快艇才基本退出重庆水运市场。

时代变迁,过去的这些交通工具大都已经变成记忆,而现在的重庆,依旧在为交通升级继续努力。

来源:重庆言子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